一口吃成个瘦子
中央巡视组进驻期间“内鬼”潘军落马:以雷霆之势破除“灯下黑”
2025年5月10日,中央第九巡视组进驻湖北省开展常规巡视期间,随州市纪委原副书记、市监委原副主任潘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立案审查调查。这一“巡视组进驻、内鬼即落马”的戏剧性场景,不仅成为反腐斗争的标志性事件,更以“刀刃向内”的果决姿态,彰显了中央巡视制度的震慑力与穿透力。
权力“看门人”何以沦为“破窗者”?
潘军深耕纪检监察系统近二十年,曾参与多起重大案件查办,历任随州市纪委常委、纠风办主任等关键岗位,2016年升任市监委副主任。然而,这位本应守护党纪国法的“守门人”,却在中央巡视组进驻湖北期间被精准“定位”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潘军涉嫌利用职务便利干预案件查办、收受贿赂,甚至可能存在“通风报信”“销毁证据”等严重破坏监督执纪的恶劣行径。其落马时间点与巡视组进驻高度吻合,凸显了巡视组“边巡边查”的雷霆效率。
巡视利剑为何能直插“心脏”?
此次中央巡视组进驻湖北,明确将“重点领域腐败问题”“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”列为监督重点,通过大数据比对、信访举报筛查、关联线索深挖等手段,织密监督网络。潘军案的突破,正是得益于巡视组对“问题干部”异常动向的敏锐捕捉:其名下资产与收入严重不符、亲属经商办企业存在利益输送嫌疑、多次违规插手工程招投标……一系列蛛丝马迹被巡视组抽丝剥茧,最终揭开其“两面人”的真面目。这一案例印证了巡视制度“政治体检”的精准性,更向社会传递了“监督者必受监督”的强烈信号。
“破窗效应”必须零容忍
潘军案绝非个例。近年来,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安全部纪检监察组原组长刘彦平,到云南省纪委监委驻省审计厅纪检监察组原组长赵立功,多起纪检监察干部被查案例表明,“灯下黑”问题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隐患。潘军的落马,既是对“执纪违纪者”的当头棒喝,也是对纪检监察队伍的深刻警示:权力若失去监督,终将反噬自身。
当前,二十届中央第五轮巡视正以“政治监督”为纲,紧盯“关键少数”,剑指“风腐一体”。潘军案的查处,无疑为巡视工作再添“利器”,也昭示着反腐斗争“永远吹冲锋号”的坚定决心——无论腐败分子如何伪装、潜藏,终将在巡视利剑下无所遁形。



